一塊金屬,表面看來挺光滑,可是在顯微鏡下就會發現,它的結構很不均勻,這就為“病從口入”大開了方便之門,因為金屬遍體都是“口”,準確一點說,不是病從口入,而是病從“皮”入了。所以金屬的常見病--腐蝕,一般都開始于“皮膚病”。首先是金屬“皮膚潰瘍”,然后逐漸侵入到內部。由于金屬接觸的物質多種多樣,“得病”的條件也各不相同,所以金屬的常見病還可以分為許多種。也就是說,金屬腐蝕可以分為許多種類。


金屬腐蝕.jpg


金屬腐蝕分類的方法很多,常見的一種就是根據腐蝕過程中是否有電流產生,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兩類。化學腐蝕一般是在干燥和高溫的環境下發生的,它是金屬的“干熱病”;電化學腐蝕是在潮濕的環境下發生的,它是金屬的“風濕病”。


氣體腐蝕.jpg 防液體腐蝕.jpg


 化學腐蝕是金屬在不導電環境中的腐蝕,它是金屬與某種物質直接接觸時發生的化學反應。在化學腐蝕中,和金屬接觸發生反應的物質可以是氣體,也可以是液體,所以化學腐蝕又分為氣體腐蝕和液體腐蝕兩種。


 在高溫下,或周圍沒有導電物質的條件下,金屬與空氣或其他其他發生反應,表面生成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的現象,稱為氣體腐蝕。自然界中,氣體腐蝕的現象也是很多。例如,鐵在空氣中或氧氣中加熱時,表面會生成鐵的氧化物膜;鋁在空氣中會與氧氣反應,表面生成一層氧化鋁薄膜。像這樣,金屬與周圍的物質接觸發生反應生成了化合物,我們就說金屬被腐蝕了,生成的化合物(膜)就是腐蝕的產物(常稱作銹)。


金屬在不導電的液體里的腐蝕也是一種化學腐蝕,叫做液體腐蝕。銀可與碘發生液體腐蝕。例如把碘溶解于乙醚中,制成碘的乙醚溶液。乙醚是一種有機物,不能導電。把銀塊投入溶液中,溶解了的碘能夠與銀反應,在銀的表面生產碘化銀膜。石油中往往含有硫、硫化氫及某些含硫的有機物,石油中還含有少量水,這少量的水一般不能與硫的化合物形成導電溶液,但它卻能加速硫的化合物與金屬發生化學反應,成為反應的催化劑。例如,硫化氫可與鐵、鉛、銅、汞、銀等反應,生成這些金屬的硫化物,單質硫也可與銅、汞、銀等金屬反應,所以儲存石油的容器上部或蓋子往往被硫化氫腐蝕。在煉油廠,常采用耐硫化氫腐蝕的鋁箔來保護這些容器。


縫隙腐蝕.jpg


化學腐蝕比較簡單,而且只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才會發生。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、破壞最嚴重的是電化學腐蝕,它是金屬常患的“風濕病”。


電池泄漏液腐蝕.jpg


電化腐蝕是指金屬與電解質溶液作用所發生的腐蝕。它的特點是在腐蝕過程中有電流產生,這是金屬表面發生腐蝕電池作用的結果。通常在電化腐蝕中規定,電極電位較低的金屬為陽極,電極電位較高的金屬為陰極。當兩種電極電位不同的金屬相接觸,或同種金屬的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電極電位時,它們侵入電解質溶液(潮濕氣體、海水、酸、堿、鹽的水溶液或土壤等)后會變形成腐蝕電池。結果,作為陽極的(電極電位低的)金屬,由于不斷失去電子并將自己的離子投入溶液而被腐蝕,而作為陰極的(電極電位高的)金屬由于僅起著傳遞電子的作用,本身沒有發生腐蝕及其他變化。